- 【原创】 凝神聚气采凉山 煅心铸魂龙泉寺
-
我的日志
人生有些出行,可能你刚刚经历过就如同过眼云烟,飘然散去;有些则不然,每每想起来都历历在目,刀凿斧刻般 ,注定成为你一生难忘的记忆。
我曾经有过两次山西之行,上一次是2007年的秋季,这一次是今年的夏季,都是受释海圆师傅的邀请,而身赴三晋大地的。说起来两次的山西之行都是为了“佛事”。头一次是参加慧泉禅寺的开光大典,这一次是为龙泉寺石刻“释迦如来足迹碑”以及书印和木刻对联匾额。07年的山西之行,我曾经作文《我心即佛 我母即佛》以记之,今年这次山西行也想付诸文字写点什么,但是由于感触良多,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一直很纠结,加之琐事缠身,迟迟没有落笔,致使成稿延至今日。
颇多的感慨,颇多的感悟,疏理起来虽是千头万绪,但最终让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地感到,山西之行,是凝神聚气之旅,是煅心铸魂之行。她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是一段闪光的文字,是一篇华美的乐章。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遁入空门--刻石
今年的6月10日我从辽源出发,乘坐k7542次快车近5个小时之后到达沈阳,等待6个多小时,转乘沈阳到大同的k960次列车,运行了近17个小时之后,第二天的上午9点驶进了大同火车站。我在站前的红旗宾馆小憩了一会儿,海圆师傅便开车赶到了。
稽首寒暄之后,我们就驱车登程穿街转巷,踏上了回转寺庙的归途。一路上我把收入眼帘的景色努力地与07年留在记忆中的印象加以比较,感觉到楼高了,车多了,路宽了,干净了……大同变了,城市愈发美丽了。
没多久,汽车就在我与海圆师傅的交谈中驶进了莽莽苍苍的采凉山下。雄浑壮观的采凉山像耸立在天边一幅巨大的令人叫绝油画,叹为观止!
“你往山上看,飘着经幡的地方,那就是咱们的龙泉寺!”海圆师傅指着前方说。我举目望去,远远的在采凉山中有一簇寺庙,四周飘荡着彩色的经幡,让人有一种置身青藏高原的感觉。
汽车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蛇形而上,两边不时地有若隐若现的村庄和古老的窑洞匆匆闪过。一簇簇绿色的杏林点缀在苍茫的黄土地上。
忽然一座高大漂亮的汉白玉山门在山路的转角处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今年刚建不久,我在微信中发给你的那座山门!怎么样?”师傅有些得意地说。“美极了!”我脱口而出。只见四个笔直的盘龙圆柱架起的门楣之上雕龙刻凤,中间刻有三个烫金的大字“龙泉寺”。左边刻着“出离门”,右边刻着“解脱门”。山门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漂亮,壮观。
“是你的墨宝吧?”我问海圆师傅。
他笑了一笑说:“仓促挥就,不尽人意。”表情之中还留着一点遗憾。
汽车继续在盘山的水泥路上爬行。“这路啊,是师傅来这里之后才修建的,原来都是土路,一遇雨天就人也走不了,车也上不来了。”随车而来的田居士万分感慨地说道。
“原来这里是残墙断壁,杂草丛生。房子破,没有电,只能点油灯。师傅住的屋子是四面漏风,难遮风雨。冬天师傅在屋子里坐禅念经,耳朵,鼻子,脸,手脚都冻伤了,居士们看到之后,都心疼地直流眼泪呀……。看到这么虔诚苦修,一心向佛的好师傅,居士们都非常感动,非常佩服,于是大家就和师傅一道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克服重重困难,度过了无数的不眠之夜,用汗水和双手,终于让龙泉寺有了现在的规模。”说到这里田居士眼睛红红的。
“到了,下车吧!”海圆师傅停下车,拉开了车门。那个在梦里,在心中,想象了多少回,揣摩了无数次模样的龙泉寺,此刻终于真实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有寮房,有客堂,有龙王庙,有土地庙,有大雄宝殿,还有一个停车场。规模谈不上宏大,但是精致小巧,五彩的经幡迎风舞动,哗哗作响,透着灵气。
龙泉寺就如同一颗镶嵌在采凉山上闪光的珍珠。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我要和这里发生一些故事,产生一种缘分,珍藏一段记忆了!
果真如此,在后来的40个日日夜夜里,得到了验证。
晚饭之后,海圆师傅带着我在龙泉寺里四处参观了一遍。我俩信步登高,放眼望去整个寺庙尽收眼底。这颗珍珠在夕阳的余晖里更加耀眼夺目。远处的群山层层叠叠,山峦起伏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入夜兴奋的我和师傅一道端坐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之上,一边畅叙别后的追忆,一边探讨出世与入世的感悟,一边望着头顶上那似乎伸手就可以摘到的繁星,恍如置身仙境,如梦如幻。忽然诗仙李白的《夜宿山寺》一诗清晰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那一夜我一直难以入眠,纷纭的思绪汹涌澎湃不能自己。后来渐渐地感到好似驾着五彩的祥云从龙泉寺腾起,飞翔在雄浑苍茫的采凉山上……
“噹…,噹…,噹…”我的耳畔想起了悠扬的钟声。打开手机一看,是清晨5点钟。
匆匆起床,推开屋门,在熹微的晨光中,师傅正在撞钟,于是我用相机将他定格在了2015年6月11日清晨采凉山龙泉寺的记忆之中。
一轮火红的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晨雾散去,昏暗的山峦大地顿时明朗起来,温暖与光明又回到了这里。
我知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今天要做两件大事:一是去大同市铁路小区田居士家里取网购邮来的电磨机;二是迎接从青岛赶赴过来的电大同学好友文明。文明、我、海圆师傅我们三人都曾经是读电大时比较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文明懂书法和木刻,并且有着比较独到地技艺。他也是海圆师傅所看重并特别邀请来的。和昨天一样我们通过电话约定,在火车进入大同站之后不久,大家就在红旗宾馆前会师了。
在采购了一些必须品后,我们就上路了。一路上,我有些手痒难耐,于是便在一张褶褶巴巴的纸片上速成了一首
《念奴娇 龙泉寺赋》:
大同聚乐,
采凉山,
经幡舞动龙泉。
五百余年,
沉寂日,
欣逢海圆续建。
重修庙宇,
金身再现,
古寺换新颜。
人神共赞,
塔儿又添佛缘。
白玉山门壮观,
盘环路通天。
钟声悠远,
心翔云端。
庄严处,
矗立大雄宝殿。
念珠焚香,
弃世俗杂念。
境远慧出,
人生苦短,
净心灵种福田。
当我把它读给大家的时候,激烈的讨论就开始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是伴随着这激烈地讨论,陪同文明一道奔赴龙泉寺的。我注意到文明和我昨天的感觉是一样的。当他远远地看到采凉山和龙泉寺并且站在汉白玉的山门前时,那种表情,那种赞叹,与我如出一辙。
“这里世外桃源,真是个好地方!”第一次踏入龙泉寺的文明万分感慨地说,我当时就笑了,不愧是老同学,不愧是好朋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开始的几天里,因为石碑还没有运上山;刻匾的木材也没有买来,我和文明没法切入正题,只能随着师傅的安排,做些杂役,比如文明跟随魏居士铺地砖,我呢修理防盗门、水壶、铁皮卷柜、洗衣机、照明灯……。还和文明一道重新安装大雄宝殿前的红灯笼。钳子不好使,就用剪刀,用嘴去扒电线的皮。因陋就简,不讲条件,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大雄宝殿原来是很干净的地方。听居士们讲从去年大家来此放生,放飞的鸽子有许多就不走了,定居在了庙上,奇怪的是它们还非常统一地选择了住在大雄宝殿的殿前,于是大雄宝殿前的横梁上就成了它们的栖息之所。随之而来的就是殿前就有了收拾不完的鸽子粪,弄得此处总是脏兮兮的。于是师傅请人在大雄宝殿的东侧特意建了一个鸽子棚,可是鸽子就是不住,还是坚守在殿前的横梁之上,殿前是鸽子粪,大红灯笼上也是鸽子粪,没办法,只好用网将横梁封死,逼着鸽子去住新居。于是头几天我们就和居士一道忙着用网封大雄宝殿前的横梁。
我在登高架线的时候,有些抱窝孵崽儿的鸽子就是不飞,趴在那里咕咕地叫着,没办法我只好将它们强行撵走,并与文明小心翼翼地将鸽子蛋送到新建的鸽子棚里。
日子很快地就过去了。在等待石碑和木材的时候,我就开始了给师傅治印的工作。先是整理印章的石料,有些石章需要重新打磨规方,有些石章根据要求需要拼接。在那些日子里,每天我就是用铁锯拉石头,用砂纸磨石头,用胶粘石头。这些活儿干完之后,就开始了每枚印章的印面设计。
说来奇怪,由于眼睛的原因,篆刻治印我早已封刀了。封刀是在2007年的4月7日,给海圆师傅刻完最后的“释海园印”、“佛法僧宝”、“戒定慧印”三方印章之后,就告别了篆刻印床和篆刻刀。6年之后的2014年7月28日,海圆师傅回辽源做佛事,一些人要海圆师给留些墨宝,可是印章他却没有带在身上。于是师傅让我连夜给他刻制两方印一是方印“海圆之印”、一是乱形章“五蕴皆空”,他说:“我知道你封刀了,为了我再启封吧!”有什么办法,于是我又捡起了刻刀。封时是他,启时也是他,现在还是他!这就是注定的缘啊!
海圆师傅又让我沉浸在了我曾经疯狂挚爱过的篆刻的世界里。那些天一切都是篆刻,吃饭时,我想的是篆刻;睡觉时,我琢磨的是篆刻;白日里,我手中刀雕的是篆刻。从6月12日开始,至7月5日结束,此次给师傅刻了“四慎堂”、“四慎堂主”、“妙用书丹”、“常念知足”、“少欲无为”、“多欲是苦”、“唯慧”“身心自在”、“释海园印”、“名海圆字妙用号愚痴僧”、“采凉山人”、“龙泉寺”“安贫守道”、“代众受苦”、“境远慧出”等17方印。遗憾的是我前前后后一共给师傅刻制的24方印,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印盒。这成了我的一个“心病”。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在随师傅外出时,在一个号称“小班禅”俗名唤作韩斌开的藏药店里,发现了一个装天麻的药盒子,和一个树脂制作的二龙戏珠用来装冬虫夏草药盒的饰件,便要了来给师傅改造成了一个精美的印盒,圆满了师傅的印之梦,师傅非常喜爱,非常高兴,我也了却了“心病”。
庙上有许多的空地,我就找居士帮忙要些菜籽,有小白菜、小生菜、小香菜、小罗卜菜、小油菜。我开了一片菜地,播下种子,天天侍弄,浇水,施肥,拔草。等这些小菜长起来之后,我就用小菜熬汤,给居士们改善了口味和伙食。开始他们不太习惯,后来就吃好了,大家都很高兴,时不时地就让我用小青菜给他们熬汤喝。师傅说:“明年开始,你就来给庙上种菜吧!”
师傅很早就有个心愿就是把他珍藏十几年的,拓自西安大雁塔的“释迦如来足迹”,刻成石碑,去年他就邀我去为他完成这个夙愿。由于等一个要一同前往的朋友,耽误了行程,所以我今年才来。
可是不知为什么,“释迦如来足迹”图却悄无声息的“失踪了。”从我来到龙泉寺的那一天,师傅就开始找,可是就是找不见,一有时间,他就翻箱倒柜。有时寻找了一番之后,就独自一人怔怔地立在那里,苦苦地思索着,口中念念有词地说:“明明是放在这里了!怎么就没了呢?”
一天夜里,我都迷迷糊糊地要睡着了,突然师傅在我的寝室门口喊道:“泽义,快来看呐!我找到她了!”“午更半夜的,什么你找到了,这么大喊大叫地?”我出门一看他手中拿着的正是那幅“释迦如来足迹”图。在一张宣纸上,朱砂所拓的释迦如来两只大足鲜红耀眼,透着佛家的神秘与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师傅嘴里一个劲的念着“阿弥陀佛,找到了,终于找到了!”那样子与平时的矜持严肃不苟言笑判若两人,简直像个孩子!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前几天我拜读过地他的《我心中的佛教世界》。
他在这篇用心血凝聚的文章里说:“佛教是我生命的全部。”
第二天晚上师傅求塔儿村的老百姓帮忙把山下的一块长100厘米,宽55.5厘米,厚5厘米的汉白玉石头拉上了山。第三天晨起我就立即投入到了“释迦如来足迹”图刻制的准备工作。先是利用砂轮沾水将石面磨光打平,然后再利用复写纸精心地将“释迦如来足迹”图过稿于汉白玉的石头之上。雕刻工作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此时文明正好也用电磨机刻完了对联的雕刻,腾出了工具。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2015年7月9日早上,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明媚的阳光倾泻在寂静的龙泉禅寺,空气里弥漫着诱人的芬芳,我的心情也格外地舒畅,我这是第一次使用电磨机雕刻。当我把所需的雕刻工具都有条不紊地摆放好之后,我知道庄严而又神圣地雕刻即将开始了。当我打开电磨机的电动开关,雕下第一刀时,手表的指针正好指向了8点38分。于是从那一刻开始,电磨机的金刚刀轮与汉白玉石头在紧密接触中,在石粉飞溅中,所逬发出的响声,便如佛歌一样,久久地回响和荡漾在了采凉山上的龙泉寺里。
全神贯注,倾力投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我忘记了所有,完全沉浸在了专注的雕刻之中。有时下起了大雨,我就躲在伞下,让哗哗的雨声与哗哗地雕刻声形成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我的灵魂与心灵也就在这世上所独有的交响乐中,得到了洗礼与升华。
仅仅3天的时间,我就用线刻的技法将复杂的“释迦如来足迹图”刻制完成了!第二步结束。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就是要用红漆线描。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如果稍有不慎,红漆描出线外,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所以,更需要全神贯注,尽心操作。我排除杂念,凝神聚气,一笔一笔地描下去,力求不偏不倚,油漆满而不溢,一直保持到了最后一笔的收笔,终于如释重负。我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夕阳把雄浑苍茫的采凉山描成了桔黄的颜色,让人有一种庄严神圣而又飘然欲仙的感觉。我前面刚刚完成的石碑也在这夕阳的余晖里泛着耀眼的光彩。我微微的闭上双目,沉浸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幸福之中。
心血凝聚,功伴光驶。5天的时间我完成了海圆师傅十几年的夙愿!站在碑前,海圆师傅双掌合十,啧啧称赞“太好了!太漂亮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释迦如来足迹碑是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石碑,依照古代的惯例按由右至左的顺序排列。碑的右起为“释迦如来足迹碑”7个古朴典雅的篆字,中间是释迦如来的一双足迹,两足之间上为一方乱形章“龙泉寺”,接着是师傅亲笔题写的“佛历二五五九年季月”,其下为方印“妙用书丹”;最后的落款是师傅用行楷所题写的“吉林辽源王泽义沐手敬刻”。碑的整体布局既紧凑,又疏朗。
至此,我此次遁入空门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心感甚慰!
行走三晋--揽胜
在采凉山龙泉寺的日子里,师傅为了给我们调解一下工作的节奏,放松放松,几次安排我与文明外出,游览名胜古迹。
6月21日师傅开车带着我们游览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帝时期开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佛教造像5.1万多尊。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世称“石窟三圣”。2001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芬兰赫尔辛基会议上,将云冈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漫步在“昙曜广场”之上,行走于“礼佛大道”之中,观赏“帝后礼佛图”,欣赏“山堂水殿建筑群”,观看演艺中心、参观陈列馆,品味主石窟群……让人流连忘返。
6月24日,师傅又驱车把我们带到了佛教圣地--五台上。师傅与田居士去买给佛像装藏用的器物,我则与文明步行攀登素有五台精华的大螺顶。山势高耸,山路崎岖。有人骑马上山,有人缆车代步,我俩却是安步当车,一边拍照,一边攀登,乐在其中。
五台山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同时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我们车进五台之时恰逢大雾,山隐其中,时隐时现,牛群在山巅之上,如在画中。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自东汉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文化气息非常浓厚。这里的佛像浩如烟海,数量多达3万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佛像造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艺术价值备受推崇。
我与文明下山时走的是石阶,期间不时地遇上虔诚的教徒与信众,两步一跪拜,三步一匍匐地向山顶攀登。其至诚之举让人动容。
五台山本是佛家的清修之地,但是如今为了追求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的效益,经济规律逼得僧众们不得不一切向钱看,旅人如潮,人乱如麻,寺庙处处犹如市场一样,一些僧人不能坐禅诵经了,改为整天地维持秩序坐收门票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无比的心寒和无限地遗憾!
7月2日寺里举行大型的佛事“水供”,师傅给我和文明放假一天。干什么去呢?几乎是不谋而合“登山去!”于是我便与文明一道,携带了一些必要的“补给”便开始了考察采凉山的登山之举。来到并居住在采凉山已近月余,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百度一下,资料介绍:采凉山位于大同城东20公里处,古称纥真山、纥干山、采药山。系阴山余脉,海拔2144.6米,为大同之镇山。是大同市近郊海拔最高的山峰。该山是一典型的地垒山,山体浑圆,山顶平坦,山脚广泛发育洪积、坡积物,总面积为649.l平方公里。北与内蒙古大盘梁山相望;西与西寺梁山对峙;西南有其余支马铺山。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唐昭宗有诗曰“屹干山头冻死雀”,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采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山上栖息着灰雀、石鸡、隼等鸟类,并时常可以看到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山中还生长着黄芪、山茱萸等中药材。山上物产资源丰富,有铅、锌等矿产资源。山上山花烂漫,风景宜人,已成为避暑旅游的胜地。
我们二人选择的登山路线是从位于大同市大同县巨乐乡塔儿村龙泉寺的大雄宝殿为起点的。
不知怎地,走了一段之后,脑子里却忽然想起了民间百姓常说的一句话“望山跑死马”,果不其然!此言不虚!看是平坦的,走起来却是陡峭的;看是很近的,走起来却是很远的。攀爬了一段时间之后,仅仅用“气喘吁吁”、“精疲力尽”来形容我们是远远不够的。口渴了就吃随身携带的水果,累了就坐在岩石之上休息一下。我俩是一边走,一边说笑,一边拍照,手脚并用,终于登上了采凉山的最高峰。在这“手可摘星辰”的高山之巅,白云与我们为伴,雄鹰在我们的身边飞过。我想能够非常贴切地形容此时此刻我们的环境和心情的非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而莫属了。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人不能总站在高处,还是要回到平坦的地面上来的。这就是生活的常态。留恋盘桓了采凉山高高的峰巅之首一阵子,满足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欲望之后,我俩就踏上了下山的回寺之路。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果然,在下山的途中我与文明走散了。我还曾经被困于一处绝壁之上,进退维谷过。可我还是靠自己的毅力和信心,走出了困境。
7月6日,在海圆师傅的关照之下,在居士闻总的安排下,闻总的司机丁师傅带我们踏上了去北岳恒山的探访之旅。
先是造访了巧夺天工的悬空寺。
悬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的一景,号称恒山第一胜景。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它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设计思想大胆奇绝,建筑艺术出类拔萃。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里,就像是粘贴在悬崖上似的,有凌空欲飞之势,惊险奇特,别具一格。远远望去,只见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是玲珑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之间。游人登临,钻天窗,穿石窟,跨栈道,步长廊,如临仙境。真是壮哉!
后是观赏了神乎其技的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一般指释迦塔,释迦塔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盖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明成祖曾挥毫书写“峻极神工”。明武宗曾泼墨“天下奇观”以此盛赞木塔。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塔内有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 塔内还有一批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 为纪念慧能大师画家所绘制的“采药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保存于应县文物管理所。
释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据这里的百姓们讲,应县既无资源优势,也无地理优势,木塔的旅游收入是应县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徜徉在古塔的周围,为它神乎其技的建筑,为它雄伟壮观的气势,为它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它倾倒世人的尊容所折服。
无论是巧夺天工的悬空寺,还是神乎其技的应县木塔,它们都是古代先贤们聪明智慧的极致之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令人五体投地,叹为观止,永生难忘。
7月13日凌晨一点钟经过六个小时的奔波,汽车驶进了山西榆次的清泰园,为了不打扰海圆师傅的女儿在此养病的小静莲,我们一行四人就睡在了车里。
清晨,我们四人在清规戒律极其严格的寺院里默默寂静地用了早餐之后,撂下给居士们带来的山杏,就向四海闻名的山西“常家庄园”出发了。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
常家庄园是古典汉族民居的典范,其建筑气势恢弘、古朴壮观,表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传统艺术品位。常家庄园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西街与后街,是常家的两条街。这两条街,深宅大院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