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隆力奇大招商

感恩感谢直销博客网蹇总和公司领导们的支持与帮助! 手机: 18414132713 - 19159422713咨询电话 

文章数量:855

点击人次:2734866

博文分类
搜索
【原创】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推荐阅读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著。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 “理学”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堪称学界巨擘。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他文韬武略,是治世能臣。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与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阳明学说在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过作用,对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也很大。

王阳明无论在从政,在军旅中,还是丁忧居家时,都不忘兴学讲学,足迹遍及贵州、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王阳明身为文臣,资兼武略,治军严明,娴于韬略,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明史》称:“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他主张,恩信慰抚,重视战后重建,关注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出杰出的治政能力,也是位终身致力于封建时代和谐社会的杰出人物。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法,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这一说法与当今所强调的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的提法是何等相似。

致良知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学习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精神: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他说,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单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心学的根本,即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方法而已,犹如跛人需要拐仗,只是为了走路一样。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他认为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相反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这里,他不仅强调了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还隐约提出了学习更需创新,只要是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那怕平庸些也是可贵的。

王阳明的施教方法与最优化教学理论相符合:诚然,最优化教学的理论是由巴班斯基比较完整系统地总结出来的,不过,王阳明所倡导的施教方法,也内含着这一理论的精髓。王阳明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可见,他不仅承认人的不同年龄段,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而且承认在同龄段中的人与人之间,才能与资质也不同。他的随人分限所及和益精其能说,拿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就是分层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王阳明在施教方法上还主张乐习不倦。他竭力反对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者考虑到学生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局面。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把学习视为负担,厌倦学习的情况比比皆是。王阳明还提倡教学中要动静搭配,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从而乐习不倦。这些倡导,对现代教学方法的改进,颇有启发。

«上一篇: 揭秘《一代大商孟洛川》的“大商”之道!   下一篇:2018年学习刘丰老师高维空间理论的感悟»

评论(0) 点击次数(5848)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