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apollolx

自述:非法传销的反对者;拿牌直销的修正者;中西文化的调和者;养生保健的融通者;天下文章的拿来者;微言大义的思考者;自强不息的实践者;万柜联盟的探索者。 

文章数量:2242

点击人次:8380383

博文分类
搜索
微循环理论简介(汇编)

中西养生精华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那就是我们的人体微循环系统。

[@more@]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础的单位,是动脉末端和静脉始端,两者之间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结构,其中血流称之为微循环,是人体内各脏器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内脏器功能结构单位。人体血管加在一起的总长度可达 10 万公里,可以环绕地球两周,除了心脏、主静、动脉的大循环以外,人体的其他机能代谢主要依靠微循环来进行完成,所以微循环也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在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维持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进行。所以人体某部分一旦微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障碍部分也会很容易发生局部病变和坏死。所以也可以说微循环障碍是人体衰老的信号和百病之源。

由于微循环系统是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结构有简有繁,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这些血管的口径都很小,最粗的也在500微米以下,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微循环结构中的毛细血管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周围并形成网络。它的口径细、长度短、数量多,因而总的横断面积大,全身毛细血管总横断面积约为主动脉横断面积的700倍,故其血流缓慢。它还具有管壁薄、通透性大等特点,是循环系统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微循环有调节组织血流量,供给细胞营养,排除代谢产物等功能,对保障每个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

微循环还起着第二心脏的作用,因为仅靠心脏的收缩力不可能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细胞身边,必须有微血管再次调节供血,才能将血液灌注到细胞身边。

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 其壁特别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這层细胞的间隙可允許一些物质通过.毛细血管的腔特别细小, 管径只有千分之九毫米左右.最细的毛细血管整个管壁仅由一个上皮细胞围成.毛细管腔内的血液流动也特别缓慢.毛细血管数量大, 分布广泛.

微循环血液速度调节, 主要依局部组织代谢产物 (二氧化碳、乳酸、组织胺等) 的浓度及激素水平等进行.例如, 当组织处在安静状态时, 代谢速度较慢, 代谢产物较少.局部的毛细血管网大部分关闭, 血液减少.经一定时间后, 由於局部血流的减少, 又使局部代谢产物蓄积, 毛细血管网广泛开放, 加快血流速度, 以运走蓄积的代谢物.

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流动,就像是“河水”,而血管就如同“河床”,河水流速越快,河床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就会形成“淤泥”。其实,人体的微血管就如同威尼斯水城的道路交通网络,纵横交叉、错综复杂。微血管总长度有近十万公里,交织成网,分布全身,人体全靠它在体内进行物质交换。往往一根微小的毛细血管阻塞,就会造成微循环的大麻烦,甚至带来整体崩溃,比如脑血栓。

由于研究技术和检查手段的更新,微循环在微观领域的秘密也逐渐被揭示。微循环的研究对进一步探索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以及预防保健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近20余年,中国广泛开展了人体活体微循环的观察研究,将活体微循环观察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治疗效果的判断、预防保健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8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家修瑞娟发现并总结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组织海涛式灌注的新论点,否定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田园式灌注的推论,被世界誉为“修氏理论”,并被评为“198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当“修氏理论”应用于晚期糖尿病合并的肢端坏死症时,过去往往只能截肢以保住生命,如今根据上述理论,采用中西医药结合,激活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微血管血流状况,不用截肢就取得了更理想的效果。

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微循环衰退时,人体的老化也就开始了,如果想要健康和美丽,就请您从关心您的第二心脏——微循环做起吧!

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

  1. 环境、气候,寒冷是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外界因素之一。
  2. 衰老和肌体局部病变。
  3. 药物和食物污染。
  4. 血液粘稠度增加。

微循环与亚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多发于 35 岁以上人群。现代医学证明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和饮食、环境的污染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亚健康多与血液酸性化和微循环障碍有关。

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

系统 / 器官

常见病

血液循环系统

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静脉曲张。

呼吸系统

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肺炎。

运动系统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背痛、四肢寒冷。

消化系统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胆囊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痔疮 。

生殖、泌尿系统

肾炎、膀胱炎、痛经、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

内分泌系统

肥胖、糖尿病。

皮肤

皮肤瘙痒、黄褐斑、黑斑、雀斑、皱坟、冻疮。

«上一篇:睁开你的慧眼   下一篇:维他命迷思»

评论(1) 点击次数(3977)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