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智诚
【微信号】:qq437542496
文章数量:121
点击人次:573524
存档
最新评论
- 【转载】 稻盛哲学的原点
-
稻盛哲学
在过去二十年,我们向德鲁克先生学习如何做企业。德鲁克的思想有“道”有“术”,可惜,多半情况下我们无法体会其基督教背景下的“道”,因而只得到了一点“术”。在未来二十年,我们希望向稻盛先生学习如何做企业家。企业家不是追求利润的机器,企业家有良知,有愿望寻找自己的人生王道。
敬天爱人——人生的王道
如果你请稻盛先生题字,十有八九他会写“敬天爱人”四个字送给你。敬天爱人——敬畏上天,关爱众人。回忆起当年的故事,稻盛先生说:“宫木男也曾经就任京都陶瓷第一任社长,是我的大恩人。某天,出差归来,他一边解开一个包裹一边说:‘稻盛,买了好东西送你。是你的同乡西乡隆盛的书法作品,我估摸着你能喜欢。’”“打开一看,正是西乡所书的‘敬天爱人’。尽管并非西乡的亲笔而是临摹之作,宫木先生对刚刚扬帆起航的公司给予的这番希冀,以及其中倾注的温暖情谊,让我感激之余,流下了热泪。我立即拿去装裱店装裱起来挂在公司的接待室中。当时还在借用宫木电机的仓库二楼当办公室,冬天仅能依靠圆火炉烧炭取暖,这幅字如今已被熏成了茶褐色,然而它却是我的无价珍宝,无可替代,现在仍悬挂在我的工作室中。”阳明哲学——敬天爱人的思想源泉
西乡隆盛是稻盛先生最敬重的人,其敬天爱人的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与杨澜的对话中,稻盛先生说:“我的家乡出了两位对日本近代史的明治维新做出过很大贡献的人物,他们就是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明治维新三杰中的两位)。我非常喜欢西乡隆盛,他对中国王阳明的阳明学说有相当高的造诣。他曾经两次顶撞萨摩的长官,被流放荒岛。每次流放总会带上阳明哲学、儒家的书籍,即使是在贫瘠的荒岛上遭受牢狱之灾也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他是一个非常清正廉洁、清心寡欲的人。他经常说,如果是位于人上施政的话,必须是那些不谈钱财、不求回报甚至能够舍却生命、忘却自我的人,他自己也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我希望当今日本的政治家中能够多几位像西乡隆盛这样的人。”稻盛哲学的“敬天爱人”思想出自西乡隆盛;西乡隆盛一生推崇阳明哲学。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稻盛先生经常强调,他的哲学原点即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其实,这就是“良知”的另一种说法。将“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其实就是“致良知”,即将良知发挥到极致,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另一方面,“事上磨炼”就是实践出真知,就是通过持续的、一心不乱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来磨炼灵魂,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天理良知。天理即良知。阳明先生一语破的,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白无误地阐明“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最早接触阳明哲学(在日本称为“阳明学”)的日本人是禅僧了庵桂悟。正德四年(1510年),也就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两年后,了庵桂悟奉幕府将军之命,以83岁高龄远使中国,与阳明先生会晤。回国前,阳明先生作序一篇相送。阳明哲学在日本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中江藤树(1608—1648年),但此时,阳明哲学还只局限于少数的精英阶层,并未被当时的德川幕府所广泛接受。直至幕府末期,阳明哲学才再度兴起。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日本也未能幸免,美国的“黑船”敲开了日本国的大门。上天赋予日本的幸运是,当时日本的社会是“天皇”与“幕府”二元结构。国难当头之际,成了革命者“推翻幕府、恢复天皇”的最佳时机。幕府末期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吉田松阴(1830—1859年),他认为阳明先生的《传习录》“皆言会当心”。吉田松阴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主办的学塾培养了一大批倒幕精英,据说其门下八十位弟子中,有近半数为明治维新做出过杰出贡献。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年轻时即为好友(虽然明治维新后分道扬镳),曾同时师从吉田松阴门下。大久保利通精通阳明哲学和禅学,其父便是阳明哲学、禅学学者,因此大久保利通自小便受熏陶。西乡隆盛平生最信服阳明哲学,随身携带阳明先生的书籍,从不遗忘。西乡隆盛主张,学习阳明哲学应该“自得于心”,也就是“知行合一”。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敬天爱人的境界。儒释道——阳明哲学的渊薮
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阳明先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哈佛大学杜维明先生说:“五百年来在东亚,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1508年,阳明先生36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史上最富有的太监,将这位来自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的贵州龙场,当龙场驿站的小头目。在龙场,阳明先生“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史称“龙场悟道”。职位虽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虽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就是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他发现,吾心即天理。“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3.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24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阳明先生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你的任何一个念头,只要一出现,良知便会知道,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它看得清清楚楚,瞒不过它,所以你最好是按照良知的启示,去恶为善。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4.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阳明先生回答说:“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所谓修身齐家,就是要抓住那个私意萌动的时候,杂念一出来,就将其灭掉,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致良知”就要在“事上磨炼”。这是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追随阳明先生的原因,同样是稻盛先生“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原因。稻盛先生强调一心不乱、勤奋工作就能提高心性、净化灵魂,这与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以及西乡隆盛的“事上磨炼”乃是一脉相承。
天人合一——稻盛哲学的原点
稻盛先生至今将西乡隆盛的《南洲翁遗训》置于案头时时翻阅。西乡隆盛即便是流放荒岛时也将阳明先生的书籍带在身边。其实,阳明先生的巅峰之作始于一次禅宗顿悟——1508年的“龙场悟道”。此后,阳明先生逐渐形成了“致良知”思想提醒。唯有通过“致良知”,一个人才能抵达内心的“良知”,因而同时抵达“天道”。得道多助,依天道而行,人生必定是“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圣境。稻盛先生说:“我之所以皈依禅宗,因为禅宗特别重视心性即灵魂磨炼。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大彻大悟,他因此明了了宇宙的真相,参透了宇宙万物的所有规律。”“据禅宗师父讲,当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某种至纯的状态后,就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在一瞬间清晰起来。但是,平常人即使长期坐禅也很难达成顿悟的境界。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生中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小悟,但大悟却只有8次。如此看来,像我这样,65岁才皈依佛门,要想大彻大悟,恐怕是难上加难的。”稻盛先生说,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儒释道几位先哲才明了宇宙的真相,并指示给我们看。可惜的是,多数人都不相信。本文即《活法》中第一篇序言,全文为白立新博士的《稻盛哲学的原点》。
评论(0)
点击次数(4653)
评论(共0条评论)